光伏产能过剩之谜:头部企业忙扩张 中小厂商破产潮或即将到来|清流·新能源 今日讯
光伏产能过剩之谜:头部企业忙扩张中小厂商破产潮或即将到来|清流·新
2023-07-03出品|清流工作室
(资料图片)
作者|梁耀丹 主编|赵妍
光伏产能过剩风雨欲来,头部企业为何反而集体扩产?
多位行业人士向清流工作室表示,目前,光伏产能出现过剩已成为了行业普遍共识。
不过,与此同时,种种迹象显示,光伏行业呈现从P型产能向N型产能过渡的趋势。行业人士指出,N型产品目前不仅没有出现过剩,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但与此同时,一轮大规模的光伏扩产行动正在进行。环球时报援引专家数据称,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初到今年4月底,国内光伏产业链规划扩产项目超过460个。
“因为(巨头)需要抢份额,通过技术和放量来做到技术领先,规模成本优势扩大市场份额。”一位券商新能源分析师向清流工作室表示。
另一位头部厂商人士则向清流工作室表示,其公司扩产的重点在目前市场供不应求、溢价能力较高的N型产品。
另一方面,隐忧也就此埋下。业内人士向清流工作室指出,过剩的产能将卷起价格战,行业分化将进一步加剧,在不远的未来,一波中小光伏厂商破产潮或将出现。
光伏产能过剩警报拉响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向清流工作室指出,光伏产业链主要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个环节,现在每个环节都出现了过剩。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透露,光伏全产业链今年年底有效产能预计达到700GW以上。然而,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在保守情况下,2023-2030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预测约95-120 GW;乐观情况下,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预测约120-140 GW。同期,保守情况下,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测280-436 GW;乐观情况下,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测约330-516 GW。
这意味着,即便在最乐观的情况下,今年光伏扩产产能规模,也远远超过了新增需求量。
“能源转型共识已经形成,行业规模还会增长,但阶段性过剩的局面随时都可能发生,可能是下个月、下个季度,也可能是下半年或是明年。”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近日表态。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近日也表示,中国光伏产业已进入万亿赛道,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光伏产业面临产能过剩、技术迭代和国际环境三大挑战。
彭澎向清流工作室表示,现阶段光伏产能过剩局面的形成,主要源于两年前光伏市场需求突然暴涨,中国在2020年9月提出了“双碳”目标,与此同时,欧盟对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决心在增加,加上俄乌战争的叠加因素,刺激了整个光伏市场的需求,从而导致光伏产业链盈利水平的大幅度飙涨,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资本进入这个光伏行业。
光伏资深人士红炜向清流工作室分析,光伏是技术引导型的产业,大量的资本进入这个行业的结果是,光伏行业技术迭代速度加快,原有的技术装备还没来得及收回投资成本,就被新的技术取而代之,造成了大量的沉没成本,形成了结构性的供大于求。
“目前这一段时间(光伏行业)主要是资本推动为主。”红炜表示,“现在是龙头无法控制市场,不断有企业动辄几十亿上百亿地投入,它们把技术迭代的生命周期变得很短。”
伴随着光伏产能过剩预警的,还有全产业链的降价潮。
去年年末以来,光伏全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跌。从降价幅度来看,硅料最大,其次到硅片,电池和组件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据光伏行业咨询机构Infolink 6月22日发布的报告,过去一周,硅料上游价格逐步接近触底,但是目前的价格区间已在不断迫近行业整体的全成本水平,挑战现有产能的盈利能力,对于近期已经和即将投产的新产能来说,面临投产即亏损的境地;硅片环节价格持续下探,与硅料环节呈现相同情况,在当前价格持续接近厂家成本线时,跌价幅度慢慢收窄放缓;与此同时,电池片需求表现良好,但价格仍然持续受到硅片跌价影响而对应下跌;组件供应链的大幅跌价开始收窄幅度,然而组件厂家新签订单仍较少落地,厂家仍在积极出售库存。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6月21日报告称,截止本周,国内硅料在产企业维持在15家,其中三家企业受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停产检修,复产时间有待确定。此外,东立、宝丰、上机等项目已推迟投产。
“硅料以前是结构性短缺,现在已经是结构性过剩了,所以说价格出现了下降。”金辰股份常务副总裁祁海珅向清流工作室表示,硅料价格已经有跌破成本线的苗头,现在是比拼成本抗压能力的时候,头部企业现金充裕,在价格战下,一些中小企业可能会被挤掉。
光伏头部企业纷纷扩产
不过,就在产能过剩拉响警报的同时,光伏头部行业却不约而同掀起了扩产潮。
4月18日,光伏老玩家天合光能(688599.SH)公告称,拟在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年产10GW新一代高效电池项目及相关配套辅助设施,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
5月25日,晶科能源(688223.SH)也抛出重磅级扩产计划——拟在山西转型综改区规划建设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包含56GW单晶拉棒、56GW硅片、56GW高效电池和56GW组件一体化产能,总投资约560亿元(含流动资金) 。
6月6日下午,隆基绿能(601012.SH)公告称,根据公司经营战略和产能布局,公司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协议,就公司在陕西省西安市投资建设年产20GW单晶硅棒、24GW单晶电池及配套项目达成合作意向。项目预计投资额约125亿元。
同一天,通威股份(600438.SH)公告称,将在成都市双流区投资建设年产25GW太阳能电池暨20GW光伏组件项目,预计固定资产投资105亿元。
同样在6月6日,晶澳科技(002459.SZ)也公布了一体化产能扩建项目,拟斥资60.2亿元投资项目为鄂尔多斯高新区年产30GW拉晶、10GW硅片、10GW组件项目。
光伏投资专业人士、投思迈基金投资负责人侯兵向清流工作室表示,之所以头部企业选择集体扩产,一来是为了替换老产能,增加优势产能规模;二来龙头企业市占率相对稳定,虽然可能产能过剩,但同时行业也在发展,需要扩大产能保持市占率。
彭澎称,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囚徒博弈”案例,别人扩产的情况下,如果企业不扩产将吃两次亏:对于企业而言,做决策的时候,最优选择是自己扩产,别人不扩产;次优选择则是自己扩产,别人也扩产。所以即便是过剩的情况下,所有光伏企业还是宣布继续扩产。
2021年,光伏产业技术变革出现拐点——P型时代终结,N型时代开启。清流工作室注意到,在目前头部企业抛出的扩产计划中,N型产品也成为了重点扩张环节。
“现在大部分企业都在往N型产品上去转型升级。明年应该是N型的一个主流年。”祁海珅表示,目前,传统P型产品面临产能过剩、被市场淘汰的危机。
晶科能源内部人士向清流工作室表示,其公司布局N型产品较早,目前N型产品整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而公司计划通过扩产更好地抓住市场机会。“N型(组件)溢价一直在1毛钱左右,其实对我们整体的利润贡献也比较好。到今年年底我们预计(公司)N型(产能)占比会超过70%。”该人士表示。
在两种技术路线选择上,一些上市公司因为选择不同,出现了截然相反的命运。
2021年9月,钧达股份完成了收购上饶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捷泰科技”)51%股权,从而取得捷泰科技控制权,主营业务从汽车内饰跨界转型光伏电池。就在2022年,捷泰科技实现电池片出货10.72GW,出货量同比增长88%;实现营业收入111.15亿元,同比增长约120%;净利润7.29亿元,同比增长约224%。钧达股份也在2022年成功扭亏为盈。
捷泰科技较早进入N型电池赛道。根据钧达股份对投资者的说法,公司率先行业实现N型TOPCon电池的大规模量产,是目前行业内少量可以大规模供应N型TOPCon电池的专业化厂商之一,目前公司N型电池产品供不应求。
另一家同样跨界到光伏行业的上市公司则没那么幸运。
2020,聆达股份收购金寨嘉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切入光伏电池片生产制造业务,后者主营PERC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即P型电池。
然而,到了2021年,聆达股份的太阳能电池业务毛利率却经历了“急刹车”。2020年末,公司的太阳能电池业务毛利率尚且还有24.40%,然而到了2021年末,该业务的毛利率急转直下成了-1.27%。没踩准节奏的聆达股份在过去三年间经历了连续亏损。2020年至2022年,聆达股份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601.67万元、-7102.94万元和-1692.8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轮扩产军备赛中,头部企业的产业规划纷纷指向了“一体化”,即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红炜表示,关于一体化和专业化孰优孰劣,在产业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说法,但目前光伏行业处于资本竞逐和产业整合即将到来的背景下,光伏企业选择一体化可以争取更大的竞争力。
彭澎认为,在上一轮一体化扩产潮中,光伏行业的池子较小,光伏企业倘若四个环节都做,因规模难以扩大导致成本无法降下来,并且技术门槛也相对较高,因此像英利、尚德这样的企业认赔出局。但这一轮一体化扩产潮却不同,光伏行业经历过十年多的发展,产业规模早已扩大,即便是做一体化每个环节也足够企业形成规模化的优势。
中小厂商破产潮或到来
多位行业人士向清流工作室指出,这轮光伏产能过剩处于市场需求的增长期,因而与2012年前后那轮产能过剩的特征不同。
“光伏产业的需求还在持续上升,甚至不断出现一些新的应用场景,这种情况下我愿意用‘阶段性的产能过剩’来形容。”红炜表示,2012年前后的产能过剩的背景是欧美国家削减光伏补贴,导致市场产能过剩,当时光伏仍是一个完全依赖补贴的非市场化的产业。但到了如今,中国已经完全取消光伏补贴,平价上网时代已经到来,光伏市场的需求不可同日而语。
一个可以佐证的数据是,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22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87.41GW,同比增长59.3%;其中,集中式光伏新增36.3GW,同比增长41.8%,分布式光伏新增51.1GW,同比增长74.5%。
同样是在2022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硅片、电池、组件)约5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0.3%。组件出口量约153.6GW,同比增长55.8%,出口额、出口量均创历史新高。硅片出口量约36.3GW,同比增长60.8%;电池出口量约23.8GW,同比增长130.7%。
在祁海珅看来,相对的产能过剩对于光伏行业而言是好事,有利于优胜劣汰。“这个行业很快就会碾压一些中小型企业,因为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和研发实力,是没有办法和这些上市公司、头部企业来抗衡的。”祁海珅向清流工作室表示。
但光伏产能过剩的另一面同样残酷。
彭博新能源财经今年年初预测指出,今年至少有三家中型的制造商可能走向破产。与此同时,至少两位行业人士向清流工作室表示,在不久的将来,或出现一波中小型光伏厂商的破产潮。
祁海珅向清流工作室指出,今年下半年到年底,就可能会有中小企业破产潮的苗头出现。
红炜则认为,这波中小光伏厂商破产潮预计在明年到来。“由于新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会把产业整合的爆发时间向后推延。”红炜表示。
在彭澎看来,第一波受到产能过剩冲击影响的是光伏小品牌,尤其是那种原本只是依赖国内单一省份或者几个省份区域市场的品牌,因为这些厂商在光伏组件价格比较高的时候,虽然它们组件价格稍微低一些,尚能吃到整个行业的红利。但当价格战打起来的时候,小厂商能承受的降价的幅度比较低,可能现金流迅速消耗殆尽,就不得不退出了。
而根据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的预测,就像2012年-2014年的光伏行业洗牌一样,今后两三年会有超过一半的企业被淘汰出局。“在这个过程中,财务脆弱的、技术不够领先的、早期品牌通道不够完善的企业可能会首先受到伤害,能否在洗牌过程中活下来是存疑的。”
对于光伏跨界玩家而言,这条赛道或“越来越卷”。
清流公工作室注意到,近年来,光伏行业掀起一股“跨界热潮”。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仅在2022年,就有70余家A股上市公司公告跨界光伏行业。这些上市公司涉及多个领域,从房地产到养猪、乳业、玩具、珠宝、服装、玻璃等等。
有业内人士向清流工作室指出,跨界光伏企业因对行业不够了解,在产能过剩背景下或更容易被“淘汰出局”。
前述晶科能源内部人士向清流工作室表示,光伏行业存在技术和资金的壁垒,相对于新进玩家,头部光伏厂商多年来积累了更多的研发、渠道、规模等方面优势。“它们肯定会遇到我们曾经跨过的一些坎,克服过的一些难关,(所有东西)它们可能要再重新经历一遍,对吧?”该人士表示。
侯兵曾告诉清流工作室,企业纷纷跨界光伏行业,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新进入者涌入市场是在光伏行业已经从传统的受“政策补贴”及需求变化等影响的周期性行业变为快速增长的行业的背景下,这个时候,新进入者容易在短期获得“成功”;第二,光伏行业本身竞争格局也在激烈变化。传统的专业化分工与寡头格局不再,寡头之间激烈的竞争关系,导致给“新进入者”市场空间;最重要的是,新进入者,在资本市场支撑下,或在某一环节具备一些后发优势,并伴随行业爆发使这些企业在短期能够走出来。
不过,侯兵认为,倘若前三者的前提不再,光伏新玩家将面临较大的市场压力。“长期来看,新进入者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大部分将被淘汰出局。”侯兵表示。